联系我们

新翰丹_双创翰墨 - 书法杂谈 - 正文

书法中国文化的核心 一门表达内在和超我的艺术

分类:书法杂谈 时间:2024-01-23阅读数:83
首期古典书法高端培训班

      文化的产生来源于生存状态,而文化的衍生出的生活经验与理念会形成认知体系和结构。不同生存环境的状态会演化不同的文化认知结构。而不同的文化认知结构则会有与其对应的文化符号。中国文化的符号是汉字,而汉字的艺术形式书法又反映了更多立体的文化信息。想了解更多书法相关干货内容,请持续关注“新翰丹书法”!

      故而,书法不仅仅是一门表达内在和超我的艺术门类,其文化性也是中国文化的核心。西方文化的对应符号应该是数字,因其字母只是表音符号,严格来说并非“文字”的含义,字母只是标注音,而并没有精神思想性的内涵,而数字却是西方精神的代表,比如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就提出“万物皆数”的思想。

      西方数学的起源其实是哲学,而并非实用性的算数技术。同样,书法也不仅仅是汉字的实用性书写那么简单,书法体现了宏观的中国文化认知结构的信息。

      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是“体用”,这个范畴经过了多次的演化变动,到唐代才明确起来。唐代的经学家崔憬说:"凡天地万物,皆有形质。就形质之中,有体有用。体者即形质也。用者即形质上之妙用也。

      崔憬的体用是现实主义的,他的“体用说”如同“材料”和“作用”的关系,是一个实用具体的概念,而到了宋代哲学中所谓体用的意义就比较抽象化了。这时候认为的“体”已经是虚无缥缈的恒常所在。

      佛学又进一步发展了这个说法,认为万物是“体、相、用”即本体、现象、作用。虽然不同派别对“体”的认识是不同的,但是基本都是解释自己流派认为的客观规律本源。

      而“用”针对的是实际的操作,“用”可能是顺势的,也可能是逆势的。逆势则是通过“用”深刻认知“相”进而感受“体”,是修炼。顺势则是根据环境和功能的进一步演化,即“演”。故而中国文化的认知结构应该是“体、相、用、演”四个部分。

      汉字书法是中国文化的记录,共同承载了中国文化的精神信息和气质。汉字的起源,即体现了古人认识世界的原始方法和演变的开始。如同《易经》中所说:

      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卦象符号是汉字的起源,其本来作用就是用抽象的形式承载自然之物象的,故而,所有的描述就变的清晰起来,因为有了归类和固定的符号系统,进而也可以成字成词,推进了表达的丰富性。

      严格来说,书法的艺术概念真正产生是在汉代,之前都是汉字的记录,而汉代之后,人们开始就以书法形式本身赋予美学概念,而非汉字所承载的文本。汉字组成的文学文本,是内容构成的艺术,而汉字书写过程的本身,也是由形式构成的艺术。

      书法包含了汉字的功能,增加了另一个维度的精神构建,这个有个重要的因素是毛笔的形制和运用。蔡邕说“惟笔软则奇怪生焉”,软的笔毫则可以表达多种信息,配合墨和水,书法可以构建一个人的精神世界,而书法作品本身也如同创造出了一个人的状态。有骨肉血,有筋骨皮,有精神也有情怀。

      我们通过汉字和书法,可以窥见我们民族的精神风貌和伦理纲常,而且还可以在汉字演变和书体变化中看到文化演变,思维意识变化的过程。书道千秋,传承的不仅仅是艺术的光辉,还有精神文化和认知结构,与文字记录的文本不同,一篇墨迹就足以让我们追溯历史,通过笔墨回到书写者的那个时代,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气息。以上就是本期的全部内容,感谢观看。更多书法内容尽在新翰丹书法!

2024-01-23 15:51

首期古典书法高端培训班
点击这里复制本文地址
以上内容由新翰丹书法整理呈现,请务必在转载分享时注明本文地址!如对内容有疑问,请联系我们,谢谢!
没有了
« 上一篇
5分钟快速了解中国书法发展简史 ..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