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新翰丹_双创翰墨 - 书法杂谈 - 正文

书法创作是一种知行合一 立德立功立言

分类:书法杂谈 时间:2024-01-26阅读数:77
首期古典书法高端培训班

      曾有人作了个圣人榜,中国历史上达到“立德立功立言”标准的只有两个半人:孔子、王阳明、曾国藩算半个。今天我们就来看看王阳明、曾国藩在书法艺术上不为人知的一面。想了解更多书法相关干货内容,请持续关注“新翰丹书法”!

      王阳明:书法创作亦是一种知行合一

      王阳明是一代“心学”大师,他在哲学和思想方面的巨大身影,不仅掩盖了他在政治上和军事上的功绩,更掩盖了他在书法艺术上的成就。

      王阳明在书法上亦可称为明代大家。明代大家徐渭曾称书圣王羲之“以书掩其人”,王阳明则“以人掩其书”。(据查,王阳明其实是王羲之的伯父王导的第四十世孙。)

      他将心学融入书法。直书胸臆,细看他的书法,犹如风卷云舒,呈现出灵动飞舞的气势。

      王阳明在写字上是非常勤奋的,据说王阳明在成亲后,暂住在岳父的官邸里。官邸内有数箱纸,王阳明每日用这些纸练习书法。翌年十二月,当王阳明启程回余姚时,盛纸的箱子都已经空了,可见王阳明练习书法的刻苦程度。

      王阳明追求“怡神养性以游于造物”,“闲观物态皆生意,静悟天机入穴冥。道在险夷随地乐,心意鱼鸟自流形”的“真乐”或“真悟”状态,他的书法体现的正是这种超然怡悦,高度自由的精神境界。

      王阳明的学生回忆到,吾师云“吾始学书,对模古帖,止得字形。后举笔不轻落纸,凝思静虑,拟形于心,久之始通其法”。他练字并不是简单描摹字形,而是要掌握写出这一字形的方法,所以必须拟形于心,凝思静虑。

      王阳明无意于书,却矫矫不群,这是以他的道德学问、为人之道渗透于书法的结晶。

      观王阳明书法,我们看到的是,书法创作亦是一种“知行合一”的过程与体验,流露的是卓然超越的真性情。

      行书《矫亭说》神采苍秀,笔势纵逸,

      蕴藉而隽逸,豪放而舒展。

      沉着刚劲,端庄高雅

      曾国藩:只要努力写字,就不会差到哪里去

      曾国藩能成为半个圣人,不是因为天赋异禀,而是由于后天的努力。

      据说这个人不仅不聪明,相反倒是挺笨,无论考学还是当官,开窍都相当晚,他从十四岁起参加县试,也是榜榜落第,接连七次都名落孙山。但他一直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功夫不负有心人,二十三岁那年,曾国藩的命运之路突然峰回路转,这一年他中了秀才,凭借自己的勤恳努力,一路青云直上。

      曾国藩在家书和日记中,无数次提到自己写字的用功,并把写字作为日课。

      比如,“每日早起,习寸大字一百,又作应酬字少许”;“每日笔不停挥,除写字及办公事外,尚习字一张,不甚间断”;即使在同太平军作战期间,也能“不废学问,读书写字,未甚间断”。

      在战斗中,他屡败屡战;在书法上,他写了又写。所以,最后成功的人,往往不是最聪明的,不是最能干的,而是最能坚持的。

      有个段子说,曾国藩写字成癖,尤其喜欢写对联,包括挽联。他写完了死人的挽联,就给活人写。有一次他给同僚写挽联练字,碰巧那人进门撞个正着,梁子可就结下了。

      曾国藩有一套理论,他将乾坤之道寓于书法,认为作字应刚柔并济。有理论作指导,有勤奋作支撑。书法里有乾坤,却不止乾坤。因此曾国藩写得辛苦,写得漂亮。

      正如曾国藩认为的,磨练自己要有如鸡孵蛋般的耐心和韧性。他的一生,就是不断自我攻伐、自我砥砺的一生。因此也是不断脱胎换骨、变化气质、增长本领的一生。以上就是本期的全部内容,感谢观看。更多书法内容尽在新翰丹书法! 

2024-01-26 19:39

首期古典书法高端培训班
点击这里复制本文地址
以上内容由新翰丹书法整理呈现,请务必在转载分享时注明本文地址!如对内容有疑问,请联系我们,谢谢!
没有了
« 上一篇
5分钟快速了解中国书法发展简史 ..
下一篇 »

最新开班报名

双创翰墨第五期“溯古通今”书法特训高研班招生简章

最新视频课程

连辑主讲:中国书法审美及实践应用

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更多精彩
新翰丹公众号
  • 全面掌握书法资讯
  • 精彩活动,推送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