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新翰丹_双创翰墨 - 书法杂谈 - 正文

武则天书法欣赏 擅长飞白书和行草书

分类:书法杂谈 时间:2024-01-26阅读数:64
首期古典书法高端培训班

      武则天的文学艺术修养可谓相当深厚,《旧唐书·则天皇后》中道:“后素多智计,兼涉文史。”尤其钟爱书法艺术,擅长飞白书行草书,深得王羲之的精髓。武则天的书法遗存不多,最为著名的有《昇仙太子碑》《荐福寺碑》题额和《崇福寺》题额。想了解更多书法相关干货内容,请持续关注“新翰丹书法”。

      其中,《昇仙太子碑》被誉为“中国最美的100幅传世书法”之一。

      公元699年二月,已经76岁高龄的女皇武则天,由洛阳赴嵩山封禅,返回时途经偃师缑山升仙太子庙,一时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回到洛阳后讯速写下了《昇仙太子碑文》,并亲自书丹。

      自古帝王多幻想自己可以长生不老,以求能够永享天下。武则天也不例外。

      晚年时,武则天信仰道教,对神仙的世界充满了好奇与向往。

      她在《昇仙太子碑》的碑文中写道:“自非天资拔俗,灵骨超凡,岂能访金箓于玄门,寻玉皇于碧落者矣”,一下便将她想追求得道升仙的心态表露无疑。

      而《昇仙太子碑》的碑文表面上是写太子晋升仙的故事,实际上,一方面是武则天以太子晋升仙自比,另一方面则是歌颂武周盛世。

      《昇仙太子碑》的碑文内容,语势畅达,气象恢弘,读来令人荡气回肠,韵味无穷。

      但其碑文与她的书法艺术相比,书则更胜其文。

      《昇仙太子碑》的碑额用的是飞白体书写。

      “飞白”是书法中的一种特殊笔法,笔画中丝丝露白,像枯笔所写。

      相传是东汉书法家蔡邕所造,他在看到修鸿都门的工匠用帚子蘸白粉刷字时,受到了启发。

      武则天所书的飞白体,除了具有飞白体的特征之外,且她每一个字的起笔处都像一只仙鸟立于字体中,不但蕴含了太子晋驾鹤升天为仙的传说故事,同时暗含了她信仰的道教思想在内。

      《昇仙太子碑》碑额所用笔法圆润灵活,婉转流畅,而这也正是她书法的精妙奇绝之处。

      上图中,“昇仙太子之碑”六个大字既有磅礴恢弘之大气,又有飘飘欲仙之潇洒。

      可见,武则天的书法笔势婉转流利,落笔铿锵有声,风格遒劲潇洒,独特至极!

      在“大周天册金轮圣神皇帝御制御书”这14个字当中,我们可以看到,武则天在端庄的楷书之间,不时地又使用了小篆字体(“天”字即是),以及自己开创的汉字(“圣”字即是)。在这一行的结尾处,她又创造性地运用了介乎楷书与行书之间的笔法,写了“书”字。

      在书法的表现中,武则天将这多种字体变化灵活自如的运用其中,并且毫无违和感,完全不突兀,可见她既深谙书法的规律,又具有非凡的艺术胆识和才气。

      真是让人不得不佩服她的书法造诣之深啊!

      《昇仙太子碑》的碑阴刻有武则天的诗《游仙篇》,以及薛曜的正书,还有薛稷、钟绍京等的题名,而薛曜、薛稷、钟绍京都是当时著名的书法家,故该碑也被历代书法爱好者誉为珍品。

      宋朝时《宣和书谱》中对武则天书法的评价是:“凛凛英断,脱去铅华脂粉气味,其行书驭驭能有丈夫胜气。”

      明朝赵涵的《石墨镌华》中赞誉武则天的《昇仙太子碑》:

      “碑首升仙太子之碑六个大字,飞白书,作鸟形,亦佳。飞白书久不传于世,此其仅存者耳”。

      当代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也在他的《论诗绝句》中有诗评此碑:“草字书碑欲擅场,羽衣木鹤共徜徉,缑山夜月空如水,不见莲花似六郎。”并注称:“草字书碑,前此未有。”

      封建社会里,由于受男尊女卑思想的控制,女子向来“无才便是德”,更别说练习书法了。

      同时在古代,碑刻也被视为一件严肃且庄重的事情,女子书碑更是少之更少。

      武则天打破了封建社会不用妇女之碑的“禁令”,大部分原因虽然是凭借自身的特殊地位和至高无上的权力,但从历史的视角来看,她不墨守成规、敢于创新的精神的确是非常难得的。

      正所谓:“巾帼书碑从此始”,武则天真正的开创了中国妇女书碑的先河。以上就是本期的全部内容,感谢观看。更多书法内容尽在新翰丹书法! 

2024-01-26 08:38

首期古典书法高端培训班
点击这里复制本文地址
以上内容由新翰丹书法整理呈现,请务必在转载分享时注明本文地址!如对内容有疑问,请联系我们,谢谢!
没有了
« 上一篇
5分钟快速了解中国书法发展简史 ..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