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新翰丹_双创翰墨 - 书法杂谈 - 正文

书法人之精神的体现 道之精髓的显化

分类:书法杂谈 时间:2024-01-23阅读数:83
首期古典书法高端培训班

      近人看待书法,多看作一种艺术技能。人须学之,以添爱好和特长。即可简称为“人写字”,书法的训练过程,便成为了训练一种“人写字”的能力。这个能力包括技术,审美。而其实,观古人对书法的定位,书法是人之精神体现,更是道之精髓显化。想了解更多书法相关干货内容,请持续关注“新翰丹书法”!

      “圣人作《易》,立象以尽意。意,先天,书之本也;象,后天,书之用也。”这句话即明确的表达了,中国之书法包含了“意”和“象”,都是“道”的衍生,意是书之本,而象是书的实用功能。

      而关于书法学习的意义和学习态度,刘熙载则说:

      “与天为徒,与古为徒,皆学书者所有事也。天,当观于其章;古,当观于其变。”

      “与天为徒”是法于自然之意,向自然学习,体证其规律而入书,以书法表达出来。“与古为徒”则是向前辈学习如何“随时而变”。自然之理是原则性,而古人之随时代审美嬗变而变动之法,则是一种灵活性。

      《书概》结尾两条又写道:“书当造乎自然。蔡中郎但谓书肇于自然,此立天定人,尚未及乎由人复天也。”书法是自然之道的衍生,同时书法的作品由在反映自然之道。一来一往则是书法的贯穿古今的意义。

      由此可知,古人学习态度并非古板,而是条理清晰,边界分明的。书法的目的是为了训练人,学习的对象是自然和古人。而书法又同时是一种自我的外化,这个外化则可以去品评自省。

      “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这便是“字如其人”是说法了,需要注意的是,书法只能体现性情和才学,并不能体现人品或政治主张。故而以“奸臣”之身份去揣测其艺术水平,就是牵强附会,是伦理判断凌驾在艺术判断之上了。

      对于书法体现人的状态,刘熙载在《书概》中也对此就作了多层面的阐发,他说:“扬子以书为心画,故书也者,心学也”。“写字者,写志也”。“笔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是则理性情者,书之首务也。”“钟繇《笔法》日:‘笔迹者,界也;流美者,人也’。

      书法既然是“道”之演化,则书法为“德”的一种,“德”既体现了“道”,又是“道”的一种方便衍生之法。书法是一个修炼体系,是在修炼人,具有很强的文化性,绝非仅仅的一技之长。

      书法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之道的观察,也体现了中国人表达对自然之道的认识。书法侧重感知,表达时间,呼应这人的身心状态。

      所以,我们通过书法可以看出,中国文化在本质上,是崇德向道的修炼文化,是以感知和时间性为侧重,以人的身心体验为主的文化模式。而与西方抽象思辨与哲科的验证模式非常不同。二者又皆有一种不同形式的“信主安心”模式。

      代中国人的思维则是三者混淆的,有着“不纯之西方理解”,而又因此去套用的中国文化的认识,同时夹杂了信主心安的思绪。其中体认最少的,恰恰是中国文化真正的模式规律。误以为了解其概念和知识就是掌握了,岂不知你动用哪种思维才是更重要的。

      这又涉及,是否要以工具和内容判断文化模式。并非用水墨工具画的就一定是中国画,小提琴拉的《梁祝》并不属于西方音乐么。很显然,文化模式的判断,是通过作品后面的文化意识和思维模式才做出的判断。

      中国艺术的本质是以感知为体表达对时间的认识,而目的则是为了修炼人的自身以合道,绝非为了艺可以牺牲人。伯牙子期谈琴艺,不谈艺术,而是探讨艺术背后“高山流水”的意识节奏。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

      中国文化是以人为本,可以为知音抛却艺术,艺皆为小道,而道义信仰才是更关键的。故而我们可以说,书法是一个智慧载体,人学书法是为了修炼人的状态,而并非是人为了书法而炼。

      所以,很多现代中国人对中国技艺是误解的,因为核心方向搞错了。比如

      武术不是在练动作,而是在练身心反应;

      书法不是在练写字,而是在练写字的身心状态;

      箫不是在练曲子,而是在练呼吸配合音乐的身心感知。以上就是本期的全部内容,感谢观看。更多书法内容尽在新翰丹书法!

2024-01-23 10:22

首期古典书法高端培训班
点击这里复制本文地址
以上内容由新翰丹书法整理呈现,请务必在转载分享时注明本文地址!如对内容有疑问,请联系我们,谢谢!
没有了
« 上一篇
5分钟快速了解中国书法发展简史 ..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