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新翰丹_双创翰墨 - 书法杂谈 - 正文

书法创作正副主次的概念 什么是书法的正副主次

分类:书法杂谈 时间:2024-01-22阅读数:61
首期古典书法高端培训班

      书法体现了中国美学的一种观念,其中很重要的就是一种主次正副搭配的观念。中国美学注重参差变化,忌讳类同和整齐。王羲之曾说:“若状如算子,上下相等,平直相似,但得点画,便不是书”。书法在很多方面都体现了这个特点。想了解更多书法相关干货内容,请持续关注“新翰丹书法”!

      首先是审美选择。古人特别注重版本,因为碑拓技术不同,次数不同,对原帖原碑的还原程度都不同。故而大家都在追求正本,而对多次翻拓的版本则称之副本。故而古人云:“世间以“副”为上者多矣,唯临帖务必求正,正则逼真。”

      学习的过程中,越接近原本的面貌,越能方便自己与原帖的精气神对话,进而从中汲取营养,为己所用。赵宦光《寒山帚谈》云:“书仿正本,勿仿副本。墨迹为正,石刻为副。原刻为正,翻刻为副。前翻为正,后翻为副。全文为正,集文为副。”

      故而在碑帖的选择中,墨迹最为上乘,因为墨迹不仅仅表达了字形和笔法,还可以从墨的深浅等细节之处,看出力度的变化。而碑刻则缺少这些细节的表达。而同样的碑刻,也有层次,原刻依然是更加接近最初的状态的。

      而这种正副的区别不仅仅在碑帖的选择上,同时也在书法创作的其他方面,比如文房四宝,皆另有表述。文房用具中,最重要的就是笔,故而笔在过去也最为重视和讲究。

      刘熙载《艺概》云:“笔心,帅也,副毫,卒徒也。”这里说的是毛笔的正副关系。我们现在用的毛笔是唐末宋代才有的“散卓笔”,是不分主副毫的。而魏晋唐所用的笔,又称之为“鸡矩笔”,是用缠笔法制成,笔毛分为两层,里面有心,称之为主毫,也称之主锋,也就是笔芯。

      而笔心外围的短毫,为副毫、扁锋。在书法运笔过程中,需要调整主锋的方向,称为“换笔心”。古代书论所记载的书法技法肿所强调的调锋、挫锋,就是“调笔心”,使之保持中锋运笔状态。故而我们看古代书论,要知道前提,笔的样式是有变化的。

      包世臣《艺舟双楫》云:“盖行草之笔多环转,若信笔为之,则转卸皆成扁锋,故须暗中取势换转笔心也。”这里讲的就是主毫副毫配合时候的的用法,不可信笔,就是强调书法中的精微技术,而“暗中取势”是其中的关键,即笔心转动的技术。故而很多技术的产生,是和工具密不可分的,学者不可不察。

      王羲之在《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云:“夫纸者,阵也。笔者,刀鞘也。墨者,鍪甲也。水砚者,城池也。心意者,将军也。本领者,副将也。”这里,王羲之把书法比喻为战事,笔墨纸砚是城池、军阵、兵器,而“心意”与“本领”,则是“将军”与“副将”。

      这是王羲之吧书法创作中的不同工具的作用按照军事准备而做了主副安排。其中也强调了心意之核心重要的地位。这个和中国文化的其他形式都是一致的,比如武术中的内家拳也强调心意的作用。禅宗也有诗云:“达摩西来一字无,全凭心意用工夫”。

      王羲之的这个比喻影响可谓深远,这种换一个角度的比喻,很容易让人们了解这里之间本来细微不容易察觉的逻辑关系。

      唐代虞世南《笔髓论》云:“管为将帅,处运用之道,执生杀之权,虚心纳物,守节藏锋故也。毫为士卒,随管任使,迹不凝滞故也。”这里沿袭王羲之的说法,把书法的创作过程以军事做为比喻,这里“管与毫”与“将帅与士卒”,也属于“正与副”的关系。

      手直接把握的是笔管,而毫毛是以管的控制为驱使,故而毫毛如士卒一般。写字的时候关注的是管的力度变化,同时这个力延伸到笔毫处,产生细微的变化。如果二者皆并重,则字一定会凝重缺少变化的灵动,而如果只关注笔毫则会缺少力度,反之,则缺少细微变化。

      虽然书法中提到很多正副主次之别,但是更重要的是他们是一个整体。这也是中国文化思维模式中非常关键的一环,正副是在整体中而作的相对的对比,而并非绝对不同,更不是一种拼凑。写字的整个动作,心、腕、指、眼都是需要配合的,不同性格,不同时代都会有一定调整,而一体性的协调是共性不变的。以上就是本期的全部内容,感谢观看。更多书法内容尽在新翰丹书法!

2024-01-22 16:53

首期古典书法高端培训班
点击这里复制本文地址
以上内容由新翰丹书法整理呈现,请务必在转载分享时注明本文地址!如对内容有疑问,请联系我们,谢谢!
没有了
« 上一篇
5分钟快速了解中国书法发展简史 ..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