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新翰丹_双创翰墨 - 书法杂谈 - 正文

赵孟頫松雪斋 篆刻作品好在哪儿

分类:书法杂谈 时间:2024-01-16阅读数:84
首期古典书法高端培训班

      赵孟松雪斋——篆刻作品好在哪儿?在篆刻史上,赵孟頫这个人很重要,甚至可以说,远比赵氏在书法史上的地位重要,尽管他是“楷书四大家之一”。以下就是本篇文章的详细介绍,想了解更多书法相关干货内容,请持续关注“新翰丹书法”!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水精宫道人、鸥波。吴兴(今浙江省湖州人)。是宋太祖之子秦王赵德芳的第十世孙。入元之后,赵孟頫历官翰林学士承旨,集贤学士,封荣禄大夫。卒后追封魏国公,谥文敏。他是元代著名的书法家、画家,善诗文,兼精篆学,提倡印学,他所处的历史时期,篆印与刻印尚处在文人与匠人分工的时期,因此,赵孟頫常常以自己擅长的小篆亲写印稿交由印工镌刻成印,因此印风典雅,带有强烈的文人气息,遂开有元一代的朱文印风,世称“元朱文”。

       

      (赵孟頫像)“元朱文”是现代篆刻的重要“印式”,在篆刻创作中,斋馆印、词语印、收藏印等闲章常常采用这种印式,原因很简单,它印文线条细,清新典雅,相对于印色浓重的白文印,有不易污损书画、图书的优点。赵孟頫留下的印学理论,就是他的《印史序》,不长,我们可以全部照录过来:

      余尝观近世士大夫图书印章,壹是以新奇相矜,鼎彝壶爵之制,迁就对偶之文,水月、木石、花鸟之象,盖不遗余巧也。其异于流俗,以求合乎古者,百无二三焉。一日,过程仪父,示余《宝章集古》二编,则古印文也。皆以印印纸,可信不诬。因假以归,采其尤古雅者,凡模得三百四十枚,且修其考证之文,集为《印史》。汉、魏而下典型质朴之意,可仿佛而见之矣。念于好古之士,固应当于其心,使好奇者见之,其亦有改弦以求者、易辙以由道者乎!

      这中间有个重点:当时的印坛审美风气,从追求“新奇相矜”转向追求“汉魏而下典型质朴之意”,说白了,从赵孟頫开始,“印宗秦汉”真正成了印学典范,他与稍晚一些的吾衍(1272-1311)堪称元、明、清文人印章艺术的奠基者,后人并称“赵吾”,“印宗秦汉”从他们两个开始。

      (吾衍像)“松雪斋”这方印很重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元朱文”起源于这方印,细朱文作为“斋馆印”(斋馆印起源于“端居室”,但那是白文),也起源于这方印。回到这方印,我们来读这方印。这是一方“元朱文”印,印面三字,印文篆法以小篆完成,印文线条以朱文细线完成,印文接边,也就是说,它符合所有“元朱文”印的特征(主要是这三大特征)。临这方印,是因为它出现在一个合适的时间点上。秦汉印多用于抑压封泥,所以,多以白文完成,因为白文印抑压在封泥上之后,呈现出来的是凸起的线条,文字清晰,容易辨认且更有利于防伪。

      (抑压在封泥上的汉印“范昌私印”)但是到了东晋以后,由于纸张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人们开始使用朱文印,因为朱文印蘸完印色钤盖在纸张上之后,印文同样是朱文的,也易于辨认且有利于防伪。加之因为增加权威感的需求,印面变得越来越大。于是问题来了,朱文线条本来就细,要把它们放在越来越大的印面上,就势必增加线条的盘曲折叠,这就使得隋唐、宋、元几代的印章,印面文字出现大量的盘曲折叠(甚至出现“九叠篆”“十二叠篆”印),在这个折叠盘曲的过程中,对篆书越来越隔膜(因为篆书已经脱离人们的日常使用)的人们开始为了实用胡乱修改篆法,甚至在印面出现错别字。

      以上就是本期的全部内容,感谢观看。更多书法内容尽在新翰丹书法!

2024-01-16 15:51

首期古典书法高端培训班
点击这里复制本文地址
以上内容由新翰丹书法整理呈现,请务必在转载分享时注明本文地址!如对内容有疑问,请联系我们,谢谢!
没有了
« 上一篇
5分钟快速了解中国书法发展简史 ..
下一篇 »

最新开班报名

双创翰墨第五期“溯古通今”书法特训高研班招生简章

最新视频课程

连辑主讲:中国书法审美及实践应用

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更多精彩
新翰丹公众号
  • 全面掌握书法资讯
  • 精彩活动,推送提醒